洛阳金属探测器,地下金属探测器,3D成像金属探测器,远程遥感金属探测器,leyu乐鱼全站官网

乐鱼网页版登录入口

一周碳要闻:我们将给温室气体准确“称重”(碳报第121期)

发布时间: 2024-12-12 来源:乐鱼网页版登录入口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大力实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工作: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正确地处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破”与“立”的关系,源网荷储一体推进,全方面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供需统筹、有序替代,统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给与重点领域绿色能源消费,快速推进增量替代,稳步扩大存量替代,稳妥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协同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科技引领、创新替代,大力推动新技术攻关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全方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指出,到 2025 年,全面完成工业噪声、工业固态废料排污许可管理, 基本完成海洋工程排污许可管理;制修订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等 一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完成全国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生态环 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融合。

  该方案对标“全面”,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突出污染物排放量管控,推进全方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研究提出以下四方面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持续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二是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四是做好排污许可基础保障建设。

  日前,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水平发展的通知》,指出,电网企业要深入研究分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安全风险,配合做好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工作,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安全接入、高效消纳。地方电力管理部门在开展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工作时,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电网安全运作的影响。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装机占比快速提升,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广泛涌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管理相关规范标准较为分散,个别新型并网主体尚未纳入统一调度,导致涉网安全管理出现部分真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国家能源局发通知进行工作部署。

  11月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3年度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该报告说明,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5.16亿千瓦,同比增长约25%,占全部电力装机的52%。2023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1.8%。2023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实际完成32.0%,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2023年,全国及重点省份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情况良好。 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蒙东、湖南、青海和甘肃风电利用率同比明显提升,蒙东风电利用率96.7%、湖南风电利用率99.7%、青海风电利用率94.2%、甘肃风电利用率95.0%,同比分别提升6.7、2.3、1.5、1.2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0%,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约99.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11月6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显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法律和法规逐步健全,政策制度持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停地改进革新,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技术标准有序建立,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四梁八柱”制度体系逐渐完备,助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水准不断提高。

  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表示,《公报》旨在集成发布中国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系统反映国家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成效,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全面体现生态保护修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纷纷就可持续发展披露指南公开征求意见。上交所近日制定完成《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公开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并就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11月6日,深交所和北交所也均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交易所将与市场各方热情参加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程之中,通过优化制度、加强引导、提升服务,推动上市公司成为ESG理念的践行者、引领者,在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的互动中,继续开拓中国式ESG发展之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助力长期资金市场高质量发展。

  据中碳登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随着第三个履约周期开启,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与日俱增。中碳登承担全国碳市场的账户注册、配额分配、清缴履约和资金清结算等工作,护航全球顶级规模碳市场平稳运行。根据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显示,截至2024年11月5日,全国碳市场已累计完成800个交易日的清结算,累计成交数量共计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300亿元,达到301.74亿元,清算金额603.47亿元。

  当前,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在生态环境部的安排部署下,中碳登正在积极努力配合各省市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2000多家重点控排企业组织履约相关工作。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注登系统平台建设、优化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全力服务第三个履约周期工作圆满完成,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10月29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上海市绿色电力交易发电企业自愿入市名单的通知》,10家发电企业自愿入市。该通知指出,上海市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企业按照自愿原则注册入市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原则上以绿证核发项目单位作为交易单元和结算单元,根据补贴等因素分为I、II两类绿电企业。相关绿电企业全部入市电量不再由电网企业按照原收购价格保障收购,根据政策规则参与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

  相关绿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平成市场注册后,注册入市,自动进入电力市场成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经营主体,全部入市电量须执行市场行情报价、承担偏差电费(若需)等。相关绿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平成市场注册并且进入自愿入市名单后,即可进行实际交易,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交易执行期起始时间不得早于注册入市生效时间。

  10月29日至11月1日,应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邀请,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香港第十九届国际环保博览等活动,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和交流。他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格外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低碳转型快速推进,生态

  孙金龙指出,近年来,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热情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深化与内地的生态环境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明显成效。本次博览会以“推动绿色科创 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充足表现了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与生态局邀请,10月2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作为郑栅洁主任特别代表出席香港第十九届国际环保博览开幕式,并在“亚洲环保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

  袁达同志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时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向好态势更加巩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将快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就加快夯实碳排放双控基础制度,构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出台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

  该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国家及省级地区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全面建立,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实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碳排放相关计量、检测、监测、分析能力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到 2030 年,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完成,国家、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转,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标准和规则更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完善,碳排放数据能够有效满足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管控要求。

  这一体系的建设完善必将有力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精准施策,形成科学有效的碳碳管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

  因此,有绿色发展抱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这一方案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寻找机会,参与全国的绿色变革中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公开答记者问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方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对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提出新要求。

  之所以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会得到国家的重视是因为,该体系就像一个碳排放行业中的“刻度尺”,能够给温室气体“称重”,更精准地测量出不一样的行业、不同产业中各个生产、消费环节中的碳排放,从而能够精准把握当前的排放情况。

  然而,碳排放的统计与核算涉及面广,工作流程复杂,一定不是通过几个,甚至十几个技术方法能轻松实现的,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各层级的配合完成。因此,这也是我国综合管理能力和科学水平提升的结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进一步指出,在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部署基础上,聚焦破解关键短板制约,进一步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将有力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对于支撑“十五五”开展碳排放双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从五个层级构建全方位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分别是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并要求重点推动完善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层级碳排放核算制度和标准。

  为此,该方案针对以上五个层次的工作任务部署了具体任务:一是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逐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鼓励各地区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推动地市级编制能源平衡表或简易能源平衡表等。二是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督管理机制等。三是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组织制修订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研究企业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相关核算方法要求等。四是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体系。研究制定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设定重点行业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等。五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等。

  其一,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尽快公布一批主要能源品类和重点基础产品碳排放因子,定期更新全国及各省级地区电力平均排放因子和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等。

  其二,推进先进的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建立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机制,完善“电—碳分析模型”,研究建立碳排放预测预警模型,建设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站网和立体监测体系等。

  其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碳排放核算规则与国际沟通衔接,开展基础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复杂,工作任务时间紧迫,短时间来看会给地方、行业、企业的碳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产业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这就要求,首先要厘清工作任务,从地区、行业、企业的角度,搞清楚各自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形成不同线路的碳综合管理机制。

  其次,加速碳排放因子库的完善,依托新的技术方法,面向新的生产条件,开发出科学合理精准完整的排放因子库。

  第三,强化技术培养和训练、人才教育培训,碳管理体系设计,培养多层次碳管理人才梯队,使其能够在不相同的领域精准把握碳排放的统计、核算、规划、控制等工作。

  最后,升级不相同的领域的生态环境、能源管理、绿色发展的部门,进行统一的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碳管理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公开答记者问中表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发挥“双碳”协调职责,加强工作统筹和调度落实,一是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协调机制,协调重要政策,加强数据管理和共享应用,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指导各地区制定具体方案,强化调度检查和督导帮扶,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加快落实有关要求;三是推动各有关部门抓好任务落实,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宣传培训,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尽早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也正是在这样的任务要求和发展挑战面前,需要动员政府部门、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经过多年的行业成长,当前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碳管理人员。接下来,授课培训之外,参与多层次的碳管理体系建设也将会成为发展的方向。一个新的行业就这样加速成长。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