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震:“国之重器”背后的业务“多面手”
发布时间: 2024-08-18 来源:乐鱼leyu体育官网
秉承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初心,段玉震大学毕业后进入原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工作。
秉承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初心,段玉震大学毕业后进入原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工作。
秉承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初心,段玉震大学毕业后进入原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工作。在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期间,他先后在技术、销售等多个岗位工作,成为一名业务“多面手”,也见证了企业的转型发展。近日,段玉震回忆了自己工作中那些难忘的往事。
段玉震生于1964年,老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1987年7月,段玉震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工作。
“毕业分配时,我本来有机会去大连、北京等城市工作,但当时还是希望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段玉震说。
“参加工作后,我有3个月的实习期,先到各分厂实习锻炼一段时间,了解生产的基本工艺和各种加工设施的功能。”段玉震回忆说,1987年年底,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改制后并入洛阳矿山机器厂(中信重工的前身),他被分到新组建的建材装备研究室,从事了10年绘图设计工作。
“其间,我们从德国引进了国内第一台辊压机,我带领技术人员从绘图设计到开发等逐步进行消化,让这一设备实现国产化。”段玉震自豪地说。
段玉震说,那时单位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比如鼓励职工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等,让职工的收入与新产品的开发挂钩。当时,大家研究新技术的积极性都很高,等技术成熟后再推到市场上获取效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98年,段玉震担任建材装备研究室主任,负责技术管理工作,研究室主要为水泥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
“2003年,建材装备研究室改为建材所,当时有40多个人,最高峰时能承担公司70%左右的设计工作量。”段玉震说,当时,建材所的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装备技术、产品质量都排在国内前列,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1993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并入中信集团,更名为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完成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实现了第一次重大变革。
段玉震回忆说,受大环境影响,1997年至2003年,企业经历了较为困难的阶段。“那时,大家的工资收入很低,有时甚至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但大家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段玉震说,那一段时间公司宁愿亏损经营,也要让职工手里有活干,从而保障了公司制作的延续。
2004年以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为中信重工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段玉震说,从2004年开始,公司将公司发展定位于“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和高端市场”,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服务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
此后,公司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并整合企业内外科研力量组建科研技术团队,调动技术人员进行高强度攻关,依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迅速占领矿山、水泥、冶金三大行业装备的高端市场。
与此同时,公司还持续不断地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购置安装了多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数控机床,加工能力和水平迅速跃居世界重装制造业前列。
“经过几年快速地发展,原有的市场结构开始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段玉震回忆说,公司果断实施战略转移,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进转移,从主机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移,从以矿山、建材为主向多元化均衡发展转移。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谷。从企业未来的发展举步维艰到重新成为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中信重工仅仅用了4年时间,业界称为“中信重工现象”。
自参加工作以来,段玉震先后在原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中信重工军工处等处工作。2017年,段玉震被调到中信重工销售总公司任总经理。
“我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毕竟销售工作的人员结构、管理方法等,与以前从事的技术工作不一样。”段玉震说,经过与营销部门干部、员工多次交流和对销售情况摸底,他建立了一套营销指标驱动管理机制,效果立竿见影。他在销售总公司工作至2020年5月,该公司年均销售额增长30%以上。
“在我参加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中信重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任务,相继推出了一批堪称‘国之重器’的重大技术、重大产品、重大工程。”段玉震说,如今,中信重工已从建厂初期单一生产矿山设备的制造厂,成长为中国重型装备骨干企业,这得益于企业在持续创新和转型方面的有益探索。
段玉震说,2008年,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为标志,公司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主业突出、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实现了重大变革。
“近年,中信重工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段玉震说,2015年,中信重工通过收购唐山开诚公司80%的股权,进军智能装备产业,获得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传动装备、传感器等产业的互补、延伸性技术及市场和品牌,公司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
段玉震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兴起,中信重工聘请多位院士、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并建立了劳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等,带动4000多名一线工人成长成才,成为大企业推动“双创”的鲜活样本。
2022年,中信重工提出“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成套产业、做成风电产业、做精新兴起的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实施“高端市场+国际化”营销战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作为一名老员工,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企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段玉震说,我将继续立足岗位、攻坚克难,为中信重工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持续贡献力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黄政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