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金属探测器,地下金属探测器,3D成像金属探测器,远程遥感金属探测器,leyu乐鱼全站官网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元琛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 2024-01-03 来源:新闻资讯

  2022年,全球市场复杂动荡,各类风险交织叠加。面对能源危机、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汇率波动、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冲击,公司负重前行、砥砺奋进,主业扩产增效的同时,继续整合行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903.24万元,同比上升15.35%;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3.16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91.15%;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27,385.25万元,同比上升2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4,288.71万元,同比降低2.07%。

  公司主要是做过滤材料、烟气净化系列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营的大气治理产品最重要的包含两大类:除尘过滤材料、烟气脱硝催化剂。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5)。凭借持续创新的产品研发技术优势、生产制造优势、先进稳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良好的项目现场安装调试等技术服务,为众多知名及行业标杆客户提供了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部件,公司产品主要使用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核心用户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中电国瑞、龙净环保、山东国舜、清新环境(002573)、首钢京唐、中钢天澄、安丰钢铁、海螺水泥(600585)、华润水泥等企业,行业地位突出。

  同时公司不断向产业链集群方向延伸:公司子公司安徽康菲尔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环境、土壤及新材料第三方检验测试业务,拥有CMA及CNAS资质,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实验室第二批次名单,成为安徽省二十二家入选该名单企业之一;公司子公司上海元琛碳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低碳、环保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管理、咨询;公司子公司安徽维纳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能、锂电热失控等能源安全监测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投资设立子公司安徽元琛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传感器气敏薄膜材料、复合集流体材料、电芯制作及测试等方向的研发技术;投资设立安徽普瑞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复合集流体中试产线搭建、产品制样测试等产业化落地工作。

  公司产业链相关布局主要是针对我国碳中和、新能源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从事节能降碳、电池新材料、新能源安全监测等方向的技术开发和攻关、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转化等工作。

  公司制订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标准,由公司向国内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发出采购需求要约,根据供应商的反馈,公司从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付款方式,等方面做综合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公司采取以产订购、主要原材料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对生产中耗用的主要原材料通过与主要合格供应商进行谈判、招标等方式签订合同,约定采购价格,并依据公司的生产计划需求来做提货。公司通过批量采购的方式保持适当的库存量。采购的原材料到货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测验证。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在物资采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与多家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来保证了供应来源及质量。

  公司产品基本为定制化产品,根据不一样的客户对产品的具体性能、参数等不一样的要求,公司采用“按订单生产”的生产模式。工艺部门依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对产品做选型、审核,制定工艺实施标准,并结合生产能力,运用PMC做生产作业计划并做物料控制。各生产车间依照订单发货需求制定TPM作业计划,并及时组织生产。公司的生产按照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实行,同时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执行,每个工序都按照TQM的要求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精益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测算定制化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结合订单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交货期、付款方式、竞争情况及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通过投标、议标的方式确定销售价格。

  公司根据地域和行业分布划分销售团队,销售团队在各区域从事公司产品营销售卖、市场开拓、客户服务等多项工作,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30个省(市)和自治区。企业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国内或国际展会、实地拜访等方式直接获取客户,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产品销售和服务。公司产品销售为直销方式,主要产品应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烟气净化。销售合同主要是通过招、议标方式取得,因此公司的销售主要通过“前期服务+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公司以营销中心为主,相关部门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到、细致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公司成立科创研究院且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规范化的项目制研发体系。经过科创研究院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保证研发项目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研发部门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定期对研发项目进度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制定与公司战略发展相适应的研发计划。公司的研发体系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子系统:

  ①产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系统:负责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研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公司研发的指南。

  公司在钢铁行业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中,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和类似项目的考察,最终做出了精准的节能测算,也给出了吹灰器改造、喷氨系统改造、烟囱改造、烟气换热器改造等方案,做到排放达标的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符合碳中和的政策,通过中温催化剂材料的应用,优化了烧结机的尾气治理的工艺,达到了高炉煤气节约25-40%的效果。以200平烧结机为例,年节约高炉煤气约3000万立方,减少碳排放近7万吨。未来公司将深入挖掘这种“产品+数据监测+服务”的客户合作模式,助力工业客户降碳增效。

  公司拥有全面的检测资质(CMA、CNAS)、设备和技术储备,构建了移动互联网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通过为客户提供标准、高效、专业的检测服务获取收入和利润。

  公司持续优化服务和运营流程,积极开发多项信息化技术,已搭建采购、销售、客户管理技术平台,构建了采样、检测、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全流程信息传输技术平台,不断提高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采样、样品前处理、数据分析和信息传输能力,从而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污染治理行动,大气环境治理领域首先在煤电行业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根据生态环境部2022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内容显示,我国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已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在燃煤锅炉烟气深度治理方面,2022年以来各地在积极推动“三改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特别是节能降耗改造方面释放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对环保装备的节能降耗水平要求不断提升。在大中型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基本完成、践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2022年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小燃煤锅炉领域,其中新建热电联产机组配套超低排放、集中供热机组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需求较为明显。随着燃煤锅炉改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关部门对于按期改造的燃煤锅炉用户的补贴政策的持续落实,全国各地燃煤锅炉改造的环保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22年以来,我国的新增煤电核准提速。政策层面提出,近两年需每年新上煤电项目8,000万千瓦,因此将有一批大型保障性电源项目开工建设。北大能源研究院2022年12月发布的《加速推动中国典型五省的煤电转型和优化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1-11月,国内新核准的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已达6524万千瓦,超过了2021年核准总量的三倍。其中,2022年三季度核准装机总量最高,达2414万千瓦。

  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EM)的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燃煤电厂的审批、开工显著加速,新项目核准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历了2021年的用电紧张后,煤电的保障兜底作用再次引发高度重视。目前新核准的煤电项目,大多是100万千瓦级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因为容量够大,才能顶住未来电力需求增长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压力,同时集中先进技术做到降低煤耗和节能减碳。煤电是当前中国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性电源,煤电对于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增煤电将同步带来相应的烟气治理等环保治理需求,预计将会对烟气治理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公司积极部署,努力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大力开拓业务。

  非电行业目前是烟气治理的“主战场”。2022年初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全国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当前全国已有超60%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进度过半,整体正有条不紊的推进。除钢铁外,水泥、玻璃、焦化等行业烟气深度治理也在全面开展,特别是水泥行业2022年出台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水泥超低排放已被提上日程,水泥行业也成为继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之后,我国第三个全面启动超低排放的重点行业。非电行业仍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

  工业源仍然是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来源,而烟气治理(袋式除尘、SCR催化剂脱硝)作为解决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问题的主要方式,目前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随着全社会对质量、健康、安全、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验证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检测作为一个提供第三方认证的服务业应运而生,是一个资本与人力双密集行业。中国检测行业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成熟细分行业增速仍有15-20%,新兴细分行业增速超25%,依然存在较多景气机会。同时,优势企业凭借自身融资和并购优势,有望在长周期中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行业具有明显的伴生属性,细分行业不断更迭。随着传统细分行业趋于成熟,检测公司就会切入高速增长的新细分行业。

  公司下属子公司安徽康菲尔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烟气治理产品性能验收、环境检测、土壤检测等业务,具有CNAS、CMA资质,基于主营业务产品性能验收以及核心客户群体对环境检测有较强且稳定的需求,在人员、设备、技术方面已经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布局和建设。

  工业除尘方式主要有电除尘、布袋除尘、湿法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随着我国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及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袋式除尘技术由于在除尘效率方面的优异性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呈加速发展态势。

  工业脱硝主流方法为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CR工艺路线脱硝效率高,在国家的严格控制排放标准的情况下,使用SCR工艺能够使烟气达到低排放标准,因此众多企业选择SCR工艺以达到超低排放。

  环境监测等细分行业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体量,仍保持较高的增速。2021年环境监测规模415亿元,2016-2021年五年复合增速为21%。2022年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通知规定于2023-2024年完成土壤普查的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环节。我们预测2023-2024年,我国环境检测市场整体营收增速将显著提升。

  上游市场高景气推动相关检测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展望2023-2025年,国防相关检测、医疗器械检测、汽车检测等行业有望成为行业核心增长板块。在中国检测行业的当前阶段,成熟细分行业仍保持15%以上的增速,高速增长的新兴细分行业不断涌现。因此,布局高景气度赛道的所有企业可以共享行业红利。而更具优势的头部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并购等方式抢先布局新兴细分行业,延长红利周期。

  2021—2025年工业烟气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新建火电、新建垃圾焚烧电厂和钢铁、水泥、玻璃等主要非电行业的产能置换、异地搬迁烟气治理及尚未完成的超低排放,2026-2030年主要集中在火电和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的二次改造。

  ○1碳捕集技术与装备:CCUS大规模应用成本和能耗进一步降低,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CCUS全链条技术单元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得到突破,“十四五”期间建成3-5项百万吨CCUS全链条示范工程。

  ○2除尘技术与设备:电除尘、电袋复合除尘、袋式除尘等技术在模拟仿真设计、节能运行、结构型式、材料性能、智慧控制等多方面实现机组运行稳定性、经济性优化,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3脱硝技术与装备:适用性、可靠性提升,低能耗、智能化、催化剂抗毒性和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等方面性能更为显著,脱硝工艺和SCR催化剂的研发是未来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4脱硝除尘一体化治理技术与装备: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速并得到更大发展。非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资源化转化利用、智能化调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5工业烟气智慧环保岛技术与装备:设备运行数据采集更精准、更多元、更及时,挖掘和分析技术在环保大数据中得到进一步应用,数据实时可视化展示技术、设备远程智能运维和信息安全等将进步优化。

  公司所属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较高。近年来,行业之间、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开始逐步出现分化,市场和技术等资源向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公司目前在工业烟气治理领域具有较强的品牌认可度。

  报告期内,公司集中资源在既定专业细分领域发展业务,公司基本的产品为各类耐高温耐腐蚀滤袋和SCR脱硝催化剂,较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业务较为集中。虽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公司近年来业务及利润规模发展迅速,成长性较高。公司专注于过滤材料、脱硝领域的技术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在不同细分领域内各有竞争优势。

  公司多年深耕电力行业,赢得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公司滤袋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燃煤电厂多台机组及装机容量1000MW机组,在电袋或袋式除尘领域实现低阻高效的超净排放;公司石灰窑SCR脱硝催化剂在国内成功实现首台套应用。在非电水泥、工业硅市场脱硝开辟增量赛道,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公司产品除了巩固电力及小锅炉市场的地位外,目前主动拓展快速增长的垃圾焚烧、水泥脱硝业务,并突破玻璃终端壁垒市场,以“做深、做广、做专”为核心理念支撑,通过“区域化+专业化”的手段,承载战略目标的分解达成。

  经环保协会认定,2022年度,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第9225105号“元琛”商标(空气过滤设备、气体净化装置)产品SCR脱硝催化剂的产量为2.5万立方米;产品对应销售额为3.2亿及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为第3名。近三年细分产品钢铁烧结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产品全国的占有率为20.2%,国内排名为第1位,省内市场占有率50%,排名为第1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经袋除尘过滤后烟气中颗粒物浓度控制在1mg/m3以下,可直接进行碳捕集的低阻节能的超净滤料将成为未来滤料研发的新方向。基于熔喷纤维、纳米纤维、海岛纤维表层的超精细滤料,以及易清灰的功能性乳液浸渍处理、永久极化后处理、超精密覆膜等先进工艺将为新滤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因此所需的特种滤料种类繁多。例如,针对焦化或脱硝前等场景应用的300℃—400℃高耐温滤料、针对难控制的氨逃逸场景应用的耐碱或耐酸碱交替的滤料、针对袋除尘大湿度禁区的超疏水滤料、针对燃爆场所超细粉体收集的抗静电覆膜滤料等差别显著、小批量、高利润的滤料产品将成为袋除尘技术追逐的热点。

  针对烟气复杂污染物联合去除需求,在滤料上负载低温催化剂而形成的“除尘+脱硝”“除尘+脱二噁英”等技术被研发出来并正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功能滤料和多功能复合的一体化装备可大幅倍增袋式除尘器功效,实现“一机多能”,可显著减少占地、降低能耗、节省投资及运行费用,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氢能源汽车是实现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一个关键战术和实现手段。对于氢能源汽车来说,成本的关键在于氢燃料电池,而目前氢燃料电池“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就是氢能的催化剂,相关技术的壁垒颇高。铂作为优良的催化剂可以吸附氢气分子促成离解,是目前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催化剂商用的首选,但铂的稀缺性很强。因此开发低铂、高性能的膜电极是发展燃料电池技术的一个根本任务。除此之外,国产化催化剂能否实现批量化应用,对氢能行业发展意义重大。该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篇;开发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催化剂已完成实验室小试。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呈持续增加态势,动力电池热失控俨然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拦路虎”。值得一提的,气体标志物的产生贯穿于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初、中、末期。在热失控过程发展初期,迅速的检测出H2、CO、VOC等气体标志物,做到热失控超前预警能够及早报警并处理,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整合微机电技术自研原位构筑的超灵敏、快响应、低功耗MEMSH2、CO、VOC气体传感器集成封装为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监测模组,并通过算法、电路、结构设计和优化为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监测提供高精度、低成本解决方案。公司于2021年上半年针对该项目进行布局,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7篇,获得授权实用新型5篇,获得授权外观专利1篇,获得软著3篇。相关热失控安全监测模组已在目标电池客户端进行测试和验证。

  目前锂电纯铝箔厚度通常为10um,更低可达8um,而锂电纯铜箔厚度通常为6um,更低可达4.5um;质量占比方面铜箔占电池质量约13%,铝箔约占电池质量5%;在成本方面占比方面,铜箔占比约9%,铝箔占比约4%。锂电池集流体正朝复合材料方向发展,复合集流体材料优势在于:①降低电池的材料成本;②通过减薄和减重从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相较8um锂电铜箔,采用6um/4.5um锂电复合铜箔分别可提升能量密度5%/9%的能量密度。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对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生产成本要求的必然结果。目前公司集流体项目已落地达产,正在向下游客户积极送样测试中。

  高分子改性材料是新材料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是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分子改性材料作为国家重点鼓励和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受到多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突破,产品性能和品质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从而实现对进口材料及产品的逐步替代,行业前景广阔。

  基于主营业务相关技术协同性,公司积极拓展复合集流体材料业务:公司多年专注于高分子功能材料和高分子膜材料的研发和供应,包括PTFE膜、PI膜等,与中科大、合工大等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展开合作研究,相关技术在复合集流体材料领域具有较强适用性。同时公司扎根于合肥新能源产业聚集区,与上下游客户交流频繁,具备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

  根据西南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3-2025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712.8/900/1235Gwh,年增速分别为38%/26%/37%,估算6.5um的复合铜箔单Gwh电池用量226.9吨,8um复合铝箔单Gwh用量为136.2吨;随着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对于电池安全、能量密度要求提高,进一步加快复合集流体的渗透率,预计2023-2025年复合铜箔/复合铝箔渗透率分别为2%/1%、10%/8%、25%/20%。预测23/24/25年复合铜箔的市场空间分别为1.5/9.45/32.42亿元,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在2021年底,公司正式立项集流体项目,积极与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在资金、土地、厂房、人才和产业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布局,以面对市场的变化。2022年12月,公司复合集流体首批产品正式下线,下线产品性能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锂电复合集流体新型材料,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好,且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的核心技术权属清晰,均为自主研发,基本成熟运用于公司产品的批量生产中。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与培养优秀的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内外技术资源,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巩固和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先进地位。

  公司已拥有专利179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4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从技术和产品研发向产业应用快速转化的技术能力体系,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和联合开发创新,通过构建高水平研发技术平台和高效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保障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专利179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4项。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公司在夯实主营产品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依托长期布局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针对聚合物薄膜材料在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的市场转化,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管理,成效显著,赢得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公司滤袋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电力公司多台装机容量1000MW及以上机组,实现电袋或袋式除尘领域的超净排放;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出具证明,2019-2021年在国内高温过滤材料行业排名前五,安徽省排名第一;中华环保联合会出具证明,2022年度,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第9225105号“元琛”商标(空气过滤设备、气体净化装置)产品SCR脱硝催化剂的产量为2.5万立方米;产品对应销售额为3.2亿及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为第3名。近三年细分产品钢铁烧结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产品全国的占有率为20.2%,国内排名为第1位,省内市场占有率50%,排名为第1位。公司不断攻克低温脱硝技术难题,脱硝催化剂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焦化等13个工业领域,在烧结中低温脱硝市场占有率第一,在石灰窑领域实现首台SCR改造成功运行案例,实现SCR脱硝系统超低排放;公司脱硝催化剂产品已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下游客户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中电国瑞、龙净环保、清新环境、安丰钢铁、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和信义玻璃等知名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的市场地位已经得到稳步提升。

  除尘器和脱硝反应器作为工业烟气治理环保岛必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的核心组件分别为除尘滤袋和脱硝催化剂。这两种产品作为关键材料应用于工业烟气中粉尘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其质量决定不同工况的产品应用效果。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掌握了适用于电力、钢铁、焦化、烧结、玻璃、石灰窑、水泥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形成了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迭代产业链。公司多次被用户评为全国十大焦化脱硝企业和十大中低温脱硝催化剂企业。公司在不断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协同高校、院所等进行产学研用合作,保证了关键技术的迭代、产品的更新,公司产品在应用中达到更高排放标准、更长使用寿命、更多的首台套应用,促进了相关新产品的应用推广。

  行业资质和认证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相关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合格必须取得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性能验收合格报告。公司已取得CNAS和CMA资质认定,相关第三方检测业务涵盖除尘器和脱硝反应器性能验收、除尘滤袋和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公司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HW50类),可为客户解决后续环保问题,提供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十分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技能全面、素质过硬的核心技术团队。团队人员学历覆盖博士、硕士和本科,专业领域涵盖工业催化、环境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

  多个学科方向。多名核心技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安徽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公司创新团队被评定为合肥市“显示之都”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围绕节能降碳布局产业链延伸,从定制化的产品生产设计出发,到产品性能验收、第三方检测,再到产品使用现场数据物联、能耗及排放监测、排放端碳捕集资源化利用,不断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紧随国家双碳战略指引,围绕工业客户减污降碳需求,深入解决用户痛点。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运营端全面优化职能部门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基于未来3年市场需求,导入卓越运营管理系统工具、IATF16949质量管理系统,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产能及管理竞争力;采购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自动化匹配,通过数字化智能制造驱动提升公司产能及品质。公司积极推进计划和需求管理、采购和供应管理、仓储和物流管理。建成供应链集成计划体系,进一步保障客户订单按时交付。同时和主要原材料的优质供应商

  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或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公司提升和稳定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管理供应链风险。

  公司注重对各类数据和信息的获取、设施的而分析评价、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公司业务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管理要求的提升,原有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完善,应用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到供应链上下游和公司各职能部门。经董事会研究将信息化战略纳入集团最高战略范畴,响应国家工业互联网号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中台+各大信息系统,如:ERP、PLM、MES、CRM、OA、硬件、网络、信息安全等信息化措施,覆盖公司各个业务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管理现代化、营运正规化、运作精细化,助力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发展。让数据多跑路,让数据支撑经营管理和决策。打造基于精益制造的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打造智慧元琛烟气环保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于双碳产业产业布局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构建一整套面向业务应用组件化的平台服务机制,建立以元琛科技为蓝本的设计、研发、实施、落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主营业务相关技术协同性,积极拓展复合集流体材料业务:公司多年专注于高分子功能材料和高分子膜材料的研发和供应,包括PTFE膜、PI膜等,与中科大、合工大等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展开合作研究,相关技术在复合集流体材料领域具有较强适用性。同时公司扎根于合肥新能源产业聚集区,积极与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在资金、土地、厂房、海内外人才和产业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布局,与上下游客户交流频繁,具备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另外公司在第三方检测业务方面的成熟业务,对新产业的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产品测试支撑。综上所述,公司在新能源业务方面拥有完整的电芯制作和测试平台,在材料改性、设备改造方面有人才、技术优势。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公司不断深耕主营业务,积极拓展细分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收入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但由于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客户的议价能力、研发投入增加、新业务持续投入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公司存在净利润下降的风险。

  公司持续加大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发团队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未来如果公司管理层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或者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未能产生预期效果,公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受研发投入增加影响出现下降的情况。

  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加剧,并且受员工个人职业规划、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司面临人员流失的风险。公司目前多项产品和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技术人才的稳定对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公司未能继续加强对技术人才的激励和保护力度,导致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环保政策大力支持的环境下,公司在产品研发、技术、产能以及市场开拓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同时,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的毛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公司若未能及时在市场推广新产品或推广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材料价格因市场因素波动,以及产能是否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将可能削弱公司对客户的议价能力,毛利空间被挤压,将导致公司产品价格和毛利率降低,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公司积极把握环保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客户,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公司所处环保行业需求增长的行业环境及我国对环保行业支持政策未发生改变,公司紧抓市场需求释放带来的市场机遇,最大限度满足原有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同时,努力开发新客户。但当前全球市场复杂动荡,各类风险交织叠加。面对能源危机、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汇率波动、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冲击造成不利影响,对公司运营及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集流体材料方面的业务,布局相关人才、技术、设备、厂房建设等,2022年12月,公司复合集流体首批产品正式下线,下线产品性能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锂电复合集流体新型材料,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好,且市场空间广阔。但目前相关产品尚未形成量产,未来可能会存在产品量产进展不及预期、下游市场应用不及预期、降本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合计账面价值为31,679.77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24.87%,公司应收账款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持续增加。若下游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或资产状况出现恶化,且公司不能持续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及时收回账款,可能会出现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或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营运资金安排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为10,770.3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8.45%。公司存货账面价值相对2022年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如果未来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变化,对公司存货周转能力产生影响,存货可能发生滞销、甚至减值,从而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32,008.23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25.13%。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公司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如果未来宏观环境、行业政策、技术变革及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公司资产的产能释放不足、存在折旧费用占比增大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为22,530.99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7.69%。公司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应收账款持续增加。如果未及时收回下游企业的款项、未充分调整资金结构,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增加使用银行额度的情况,从而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的工业烟气治理行业受国家环保政策驱动,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行,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几年仍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环保行业也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向大型国企、央企、上市公司集中,竞争激烈。如果未来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将会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实施了若干重大环保产业政策,促进了工业烟气治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烟气治理产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如果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环保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生变化,将可能对公司相关产品及服务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903.24万元,同比上升15.35%;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3.16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91.15%;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27,385.25万元,同比上升2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4,288.71万元,同比降低2.07%。

  未来公司将在夯实主营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抢抓煤电机组新增、火电灵活性改造、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断实现的市场机遇,同时加快集流体新能源材料的产业化落地,实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的双驱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这意味着未来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标准更高,环境治理依然大有可为。

  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将继续深度治理、继续提质降耗,总体上有组织排放提标升级、无组织排放进一步强化管控,智能化监控监管、清洁化运输等改造项目将给大气环境治理业务创造更多的项目机会,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继续稳步下降。同时,VOCs治理将朝着精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前进,以重点行业为着力点,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和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降低臭氧污染;通过提升治理技术,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减污和降碳的协同发展。

  公司多年来深耕环保新材料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环保新材料产品研发生产、第三方检测服务、低碳智慧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环保管家综合生态,2022年公司已经在钢铁行业率先实行了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运维管理,未来公司还将依托下游大型工业企业在双碳战略下,对节能减排、降耗低碳的重大需求,不断拓展“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协同国家重大需求和客户经营痛点,切实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元琛力量。

  集流体材料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西南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3-2025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712.8/900/1235Gwh,年增速分别为38%/26%/37%,估算6.5um的复合铜箔单Gwh电池用量226.9吨,8um复合铝箔单Gwh用量为136.2吨;随着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对于电池安全、能量密度要求提高,进一步加快复合集流体的渗透率,预计2023-2025年复合铜箔/复合铝箔渗透率分别为2%/1%、10%/8%、25%/20%。预测23/24/25年复合铜箔的市场空间分别为1.5/9.45/32.42亿元,实现快速增长。

  2022年公司依托长期的技术积累、人才建设以及新能源产业区位优势,布局新能源材料研发与生产,目前已实现集流体产品的落地生产,并向下游客户积极送样中,预计2023年公司锂电集流体材料将实现下游订单和产能爬坡,协同锂电热失控模组,针对电池新材料应用和电池安全提升方向,实现新的增长。

  2023年是公司抢抓市场机遇和实现新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公司将持续扩大主营业务营销网络,抢抓电力市场新建和改造机会,突破非电领域增量,提高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做强环保新材料主营业务,同时协同第三方检测和双碳服务能力融合,实现环保智慧管家的新模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突出服务新功能;新能源材料方向上,锂电集流体材料将实现下游订单和产能爬坡,协同锂电热失控模组,针对电池新材料应用和电池安全提升方向,实现新的增长极。

  公司将对资金、业务、技术、管理、信披等关键风险点加强管控,同时提升和关注研发投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提升财务及监察审计管理,加强集团内资金调度和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业务风险;持续优化管理架构与规则。逐步加强财务管理和运营分析,坚持目标、问题和结果导向;提高项目效率和效益,从设计、制造、供应链和安装交付等全过程实现精益管理;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拓宽企业护城河,推动技术升级和迭代,持续打造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管控合同风险,对低毛利率、垫资等业务保持谨慎;提升安全和环保的管理标准,守住安全环保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工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加工制造技术、装备和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迭代。

  公司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客户的需求和先进的研发理念为依托,专注于环保低碳新材料的研发和创新,始终保持比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也将继续打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进一步拓宽人才吸引渠道,从国内外寻找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及技术人才,为公司持续创新和研发提供保障力量。公司注重激发组织和员工活力,组织开展多项深入的专题培训、学习交流,有力促进培养组织需要的技能,提升组织及人员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公司也将持续优化人才绩效评估体系及人才晋升机制,使得优势资源更进一步的向高绩效员工倾斜,持续优化人才梯队,为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清新环境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西南证券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螺水泥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元琛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