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
发布时间: 2024-09-17 来源:leyu乐鱼全站官网
产品详细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方经纶 实习生王一丹)“未解决考古工作的难点,考古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接受人民网专访,就殷商文化探源、科技考古等进行交流。
王震中表示,科技考古对于解决探索古遗址的环境、族群的流动、动物的移动、人们的血缘关系等问题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王震中认为,碳-14测年方法对考古年代学是一场革命。现在古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的应用,也会引起另一个科技考古的革命。
为何说古DNA技术的应用,是一场科技考古新的革命?王震中表示,首先,古DNA技术能应用于判断新石器时代墓地中氏族的血缘关系。比如过去在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时,只能根据墓葬的排列组合以及墓葬是否为夫妇合葬等现象,来判断究竟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古DNA技术出现以后,遗址里面如果能发现相当一批的骨骼和墓葬,则可以通过该技术分析聚落是母系还是父系。如果墓地墓葬中女性血缘是完整一体的,男性血缘是杂乱的、外来的,则这个聚落的世系是女性,即母系社会。如果这个墓葬中男性的血缘是一致的,而女性血缘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则聚落为父系社会。这样就解决了以前新石器时古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古DNA技术还能应用于测定化石,对解决旧石器时代中人群的移动,人种的形成以及人种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访谈中,王震中还介绍了其他一些科技考古的方法与用途。比如,在地下探测技术上,考古工作者使用物理仪器探测金属物,通过电流、电磁波等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感应地下的人类活动遗迹。这在田野考古调查中,对探测未发掘过的遗迹方面能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因黄河改道等原因而形成的黄泛区的考古,例如豫东考古,遗址都被埋藏在十几米的地下,用以往的所谓“洛阳铲”是无法探测的,改用物理探测仪,情况会好一些。
另外,航拍技术在考古工作中也得到普遍应用。王震中举例,考古工作者会从空中观察不同季节麦田中作物的长势情况,以此为根据寻找地下古迹。例如在早春麦苗返青时,通过航拍观察麦苗的长势,如果有的地段地块的麦苗发黄,就说明其地下可能有夯土或其他土质的土壤而使得麦苗返青发黄。
王震中表示,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方法来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考古学长足进步的表现。正常的情况下,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测年技术,能解决考古遗址的年代;用科学技术可以测定分析出遗址的生态环境,从而解决人地关系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用古DNA技术能从血缘上检测出聚落遗址究竟属于母系还是父系等问题;用锶同位素技术能检测出遗址内人与动物迁徙移动等问题;用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研究人和动物的食物组成等问题;用铅同位素可以检测出金属冶炼中铜等矿石的来源等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属于科技考古的优势。把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科技考古,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上一篇: 探源殷商文明考古工作大有可为
- 下一篇: 德克萨神便捷式远程地下探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