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3-12-24 来源:技术与勘探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方位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带领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根据《省基础研究计划(产业高质量发展类)联合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晋科规〔2023〕1号),现就组织申报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产业发展类)联合资助项目(交控)(以下简称联合资助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本联合资助项目旨在围绕山西转型发展需求,结合联合资助方山西交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集团)科研攻关需求,聚焦交通行业区域特色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研究,促进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为推动我省交通运输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资助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为50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强度为25万元/项,项目实施期均为2年、经费一次性拨付(由省科技厅和交控集团按协议约定联合拨付)。
针对目前隧道涂料产品存在耐久性差、耐火性差、易霉变、耐油污性差、耐洗刷性差、功能单一等缺点,研发新型高性能隧道内壁瓷化涂料,选择正真适合的基料、添加剂和填充材料,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确定最佳的材料组成和配方,以实现所需的防火、抗腐蚀、抗老化等特性;解决涂料在隧道内壁表面的泛碱、片状剥离等问题,确保涂层能够牢固地粘附并抵御外界外因的影响;研究怎么样提高瓷化涂料的耐久性,使其能够长期承受隧道环境的各种坏因,探索新型抗老化技术;通过减少有害挥发性有机物的使用量等方式研究怎么样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瓷化涂料,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涂料防火等级达到A2,涂料耐人工老化性(1200h)粉化≤1级、变色≤1级,涂层耐沾污性≤5%,级涂层成膜后光泽度(60°)≥90%)。
2.不良天气条件下重载交通流扰动感知与多层级信息协同控制技术探讨研究与集成应用(F01)
针对不良天气条件下重载交通流扰动诱发频率高、传播范围广、恢复时间长,冲击高速网路整体系统韧性的问题,开展不良天气条件下重载大流量路段的异常事件感知、分析与预测研究,建立重载大流量路段局部节点扰动对整体交通路网态势影响评估模型,构建圈层化多层级管理操控方法,提出重载物流驾驶员行为模式诱导方法和网络主动安全信息协同发布策略,依托省内高速公路开展项目技术的集成应用。异常事件检测覆盖交通事故、抛洒物、滞留车辆3种典型场景,在不少于3类天气条件下异常事件平均识别率不低于85%;搭建交通流扰动预警及信息发布策略库;研制重载交通信息协同发布安全管控网关一体机样机1套,在山西省高速特定路段进行试点应用。
面向实际应用环境下,基于波束宽度、波束扫描角度及覆盖范围等性能指标,研究设计波束完全覆盖交易区域的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阵列,并基于与相控阵相连的射频输入和激励输出,设计相控阵发射及接收组件、波控接口,实现与该系统控制模块及射频信号处理模块的指令交换,保证有效分离前后跟车族并抑制邻道干扰;研究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空间分辨率比较高的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以适应近距离高精度空间定位的需求,短距高精度毫米波雷达阵列带宽不小于200MHz,增益不小于12dBi,波束旁瓣电平不高于-15dB;系统判别准确率不低于95%。
针对UHPC早期收缩变形速率快、变形大、开裂风险高,同时受养护条件影响大的问题,以UHPC材料组分和养护方法为研究点,结合宏微观测试,获得不一样的材料组分和养护方法对UHPC制备过程中水化过程、水化产物、孔隙结构、界面区形态、微观力学性能等的影响规律,明确各材料组分和养护方法对UHPC全过程、分阶段收缩的减缩机理,实现超早强和超高强条件下微小收缩的UHPC制备。(UHPC热养护的总收缩量≤350με,常温养护的总收缩量≤550με)。
本项目研究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沿线路域植被面积(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中央隔离带、匝道区域、边坡等植被面积)的生态固碳能力及科学碳汇计算方式。通过结合统计学与深度学习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语义分割与精细化处理,实现对山西省高速公路及路域植被种类与面积的估算(高速公路提取与植被提取准确率,面积的估算准确率均不低于90%)基于植被固碳释氧原理对生态固碳能力进行研究;综合城市绿植固碳能力与森林碳储能计算方法,结合路域植被种类与面积,测算路域绿植固碳能力;构建路域绿植碳资产监测平台,为全路域的碳汇能力评估提供技术方法和数据支撑。
针对水泥熟料生产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工业固废——CFB灰渣利用率低、大量堆存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本项目以CFB灰渣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与别的工业固废复配,实现协同作用、性能耦合,探明主要影响因素对水泥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制得凝结时间、力学性能、膨胀性、耐久性能、固废利用率等技术指标满足要求的无熟料生态水泥。水泥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工业固废利用率不低于95%;水泥强度等级达32.5;初凝时间不小于180分钟,终凝时间不小于360分钟,不大于600分钟;体积安定性合格;7d线d线.高黏改性沥青黏度提升机理及衰变规律研究(E03)
高黏改性沥青以其高黏特性被大范围的应用于超薄罩面,但黏度太高会影响拌和、摊铺、碾压各道施工工序,直接影响超薄罩面实施工程质量,降低常规使用的寿命;动力黏度低于200000Pa∙s后,会降低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与下承层间的黏结效果,极易引起超演罩面分散、脱落等早期病害,同样导致常规使用的寿命下降。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超薄罩面与下承层间的黏结失效方式,分析高黏改性沥青黏度提升机理,同时研究其黏度衰变规律,采用物理及化学改性开发高黏改性沥青材料,在有效提升改性沥青黏度的基础上,不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拌和碾压工艺技术要求,实现高黏改性沥青动力黏度控制在45Pa∙s之间,135℃旋转黏度不高于3Pa∙s,同时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与下承层25℃时黏结强度达0.8MPa。
针对中小跨径桥梁建造阶段和正常运营阶段健康监测中传统点式传感器功能单一、耐久性差、精度低、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无盲区监测等问题,研究基于时频域压缩感知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开发信息融合桥梁应变场重构算法,设计内嵌光纤自感知钢绞线结构,实现应变测量精度优于5uε的钢绞线预应力损失在线监测,传感监测距离大于1km、最高空间分辨率达1cm的中小跨径桥梁裂缝位置精准定位。完成全寿命周期内桥梁裂缝起裂与扩展的监测,实现桥梁安全性能的高效高精度评估,为保障我省中小跨径桥梁的运营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针对山西省高速公路网充换电和加氢供需不匹配、油风光氢储布局不合理、不同能源间耦合机理不明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率低、市场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对山西省高速公路风、光自然资源禀赋与用能需求自洽供给评估基础上,开展高速路网能源供应/需求的综合研判与预测,并提出“新能源+”的高速公路网综合能源岛布局规划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结合多模态数据构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探索保障公路交通高效运转的风光氢储多能组合模式及交通运输场景下多态能源间耦合与控制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探明不同布局模式下山西高速公路网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体系中多维合作主体期望收益及多能协同产生的增量效益,并制定相应的分配补偿方案。系统梳理不同路段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碳排放等情况,分类研究市场化的高速公路网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和碳中和路径,探索安全智能的数据协同、安全韧性的高速公路网设施布局、清洁高效的协同调度等,研究新能源的市场联动特征与交互机制以及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促进区域融合的新型能源系统发展路径,为全方面提升高速公路网新型能源系统的安全化、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上的支持,力求实现新能源占比提升10%以上、碳净排放量减少10%以上、电力自给率提升10%以上。
在现有关于水毁灾害识别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样本不足,网络训练不充分,巡检精度不够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⑴公路水毁特征遥感影像样本库构建: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不同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环境等因素与公路水毁的关联度分析,开展不同水毁类型的遥感解译机理研究,包括信息提取、数据分析等,构建公路水毁特征遥感影像样本库,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分级选用标准。
⑵基于多源遥感的公路水毁灾害智能识别方法研究:以光学影像和雷达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构建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公路水毁灾害智能识别算法,同时构建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水毁隐患智能识别方法对广域识别办法来进行验证和优化,建立公路水毁隐患的时空演化模型。
⑶广域灾后水毁信息快速统计:以高分光学影像和雷达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使用智能目标监测算法对广域范围内的公路水毁灾后信息快速巡检统计,这中间还包括水毁地形地貌、地表、岩体结构变形及防排水结构破坏迹象,实现多期灾害信息的自动匹配和快速更新。
6.软岩隧道预应力锚固围岩承载性能及与衬砌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E08)
软岩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控属世界性难题,穿越软岩地层的长大深埋隧道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主要体现为隧道初期支护变形侵限、钢架扭曲失效、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等严重大变形灾害,导致大范围拆换拱,造成工期延误、费用剧增、安全失控,工程建设难度非常大。针对软岩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治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软岩隧道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及对预应力锚固围岩承载性能的影响、软岩隧道预应力锚固围岩与衬砌结构相互作用机制;量化预应力锚索对软岩隧道围岩承载性能的提升效果。拟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针对大件运输车辆安全风险大,但装载方案灵活多样,动态称重系统无法有效识别的问题,研发一种利用动态称重系统实现大件运输车辆装载方案高效识别的技术,该技术利用多传感器获取的车辆载重、轴距、质心等数据构建车辆信息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搭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目标函数的优化计算方式估计模型参数以满足输出精度的要求,能够实时、有效地识别大件运输车辆技术参数,为中国大件运输管理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大件运输效率和安全性。本项目研发的大件运输车辆装载方案识别系统能够综合利用多种传感器的信息,使称重精度达到±0.5%,且在各种路面条件(平整、颠簸、坡道等)和车辆状态(如空载、满载、超载等)下,称重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系统响应时间在1s以内,且无误报或漏报;设计的车辆装载方案识别算法识别准确率高达95%以上;识别系统车型覆盖率可达95%以上,并可以依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同时,本项目研发的识别系统能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车辆装载方案进行评价,在规定的时限内给出相应的提示或警报,并提供优化建议。
针对现有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预防性养护材料传热性能不良、施工和易性较差等问题,开展原位温再生预养护沥青路面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明确预防养护型沥青路面原位温再生机理及压实机制,研发多功能原位温再生剂,提出原位再生沥青流变性能指标,构建预防养护型沥青路面原位温再生混合料设计的具体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形成预防养护型沥青路面原位温再生材料-设计-施工成套应用技术体系,提升就地再生预养护沥青路面性能。
1.项目申请人应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及省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规定,拥有非常良好的科学道德,符合科研诚信要求。
2.项目申请人应为所申请项目的实际负责人(仅限1人),且须通过项目申请单位提出申报申请。项目申请人应为项目申请单位全职科研人员,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符合本通知所列有关要求。项目申请人不可以通过兼职单位或挂靠单位申报。
3.项目申请单位理应当是在山西省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创新载体。项目申请单位还应具有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人才团队和技术平台等条件,以及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4.项目申请单位只可以通过一个组织单位做申报,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一般不超过2个。项目组成员与项目申请人不是同一单位的,其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项目申请单位应承担项目主要工作,并与合作研究单位在项目申请书提交前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研究内容分工、资金分配等,做到责权利清晰。项目申报期间合作协议书无须提交,留项目申请单位存档备查。
5.项目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项目申请单位理应当对本单位项目申请人提交的申报材料来审核,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切实担负起法人主体责任。组织单位要强化审核推荐责任,可会同社会信用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单位社会信用情况做审查,并对申报材料内容线.项目申请书中不得出现违反法律和法规或涉密内容。对涉及科技安全、科技保密的,项目申请单位和组织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审查监督职责,严格依规定执行。
7.项目申报全方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项目申请人、参与人、项目申请单位和合作单位均须在项目申报时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严禁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虚报项目、伪造材料骗取申报资格,预防和杜绝套取、骗取资金等科研不端及失信行为。
8.项目申请单位与合作研究单位要贯彻落实《关于逐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严格执行《科学技术活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申报联合资助项目数单独计算,不与申报或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数合并限项,具体实际的要求如下。
2.项目申请人申报项目应与本人所获得的职称、学位对应专业领域相近,跨专业申报的应提供申报项目所属专业,项目申请人近两年来开展相关研究的印证材料。
4.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退出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可以作为负责人申报新项目。
7.同一单位及关联单位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内容同时申报不同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8.项目申请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理应当具备良好的诚信状况,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9.项目申请人作为负责人承担联合资助项目,结题验收结论为“中”、“差”或“不通过”的,自该项目结题起两年内不可以申请省基础研究计划内的各类项目(含联合资助项目)。
(一)项目申请人应树立正确的科研学术观,将全部精力用于提高申请书质量,确保方案合理、路线可行、填报规范,为开展高水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为我省高水平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二)项目申报形式审查结果、拟立项结果在省科技厅网站公示,各类信息的发布以省科技厅网站发布公示为准。
(三)根据省基础研究计划开展“包干制”试点工作要求,我省12家试点单位在组织项目申报时按相关规定执行。
(四)联合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优先在交控集团进行推广与应用。有关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奖励等事宜,由项目申请单位在签订任务书前与交控集团签署协议约定。
(一)申报方式本次申报项目采取网上填报与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实行归口管理、逐级申报。网上填报请登录《山西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填报。
项目申请人网上填报成功后,请将系统生成的申报材料正式版PDF文件(带水印),用A4纸双面打印、依顺序把正文和附件简装成1册、按要求签字盖章后交申请单位。由申请单位将系统生成的《2023年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联合资助项目(交控)申报汇总表》加盖本单位公章后报组织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盖章,连同本单位所有项目的纸质申报材料集中报送至纸质材料接收单位。
2.项目申报材料经组织单位(主管部门)网上确认提交后,一律不予退回重报。
3.研究内容方面疑问请咨询交控集团技术中心。网络技术方面疑问请咨询网络申报技术上的支持单位(联系方式见下文)。
4.因软件存在版本兼容性问题,建议对特殊的公式、符号等内容采取插入图片方式录入。
5.因涉及科研诚信、限项审查、立项查验等工作,项目申请人及参与人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项目申请人在填写本人及参与人姓名时,姓名应与使用的身份证件一致,并务必准确填写证件号码。对误填、错填证件编号的情况,申报将不予受理。曾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项目申请人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申请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6.纸质申报材料务必是通过系统生成、含水印的正式版PDF文件打印,使用预览版或别的文件打印的不予受理(项目申请书封面水印应只有“山西科技SXKJ”,而不应是“此版本仅供预览”“山西科技”水印的预览版)。
1.项目申请书中,项目申请人、申请单位、参与人、合作研究单位信息等要填写完整,并在书面材料相应位置由本人签字、单位盖章,公章名称应与项目申请书中公司名称一致。项目申请书起始时间统一填写2023年12月1日,完成时间2年。
2.须通过系统上传的附件包括:①项目申请人所在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开户信息和人事部门出具的在职证明(博士后人员出具在站证明)(可由申请单位统一出具纸件材料)。②项目申请人的学位证书及职称证明材料。③项目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上应注明申报项目名称,并本人签名)。④项目申请人提供可证明本人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附件,如:承担或参与自然科学研究的项目合同书、任务书或结题批复件、已发表的论文等证明材料(项目申请人代表性论著数目上限为5篇,论著之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专利和学术奖励数目上限为10项)。⑤若项目申请涉及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等有关问题,项目申请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和伦理准则,并以附件形式上传所依据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文件,提供单位科技伦理审查意见等相关证明。
3.项目申请人在项目执行期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还应当由项目申请单位出具允许其申请且能确保项目履约实施的承诺函(如返聘、延迟退休等)。
1.系统将在截止时间关闭,系统关闭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补充申报材料。请合理的安排申报时间,尽可能的避免在截止日前高峰时段提交信息。
2.网上填报未在受理期内完成提交或截止时间内(邮寄的以邮戳日期为准)未送达纸质材料的申报项目将不予受理。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南段129号省行政办公区A座1024号